12月18日,在“《財經》年會2023:預測與戰(zhàn)略”上,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、社科院原副院長、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以“中國經濟將回歸到怎樣的常態(tài)”為題發(fā)表講話。蔡昉表示,現在供給側、需求側的改革需要同步、互補。在需求側,必須保證社會總需求,特別是消費需求來支撐潛在增長率。
蔡昉指出,中國明年開始的經濟復蘇可能會出現三種情形,每一種都不是必然的。在第一種情形中,發(fā)展回歸常規(guī)軌道以后,但由于前期我國受到的沖擊產生了疤痕效應,比如供應鏈遭到的損害、市場主體有所減少等。就業(yè)的不足會導致收入增長減慢,也會制約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,進一步減少未來的經濟增長能力和保障能力。
在第二種情形中,發(fā)展回歸常規(guī)軌道,是疫情之前順延的正常軌道,一切做到一如既往,但卻浪費了危機中所產生的格局變化。
“在第三種情形才是我國所需要的?!辈虝P稱,要充分利用“創(chuàng)造性破壞”造成的新格局,比如在經濟遭遇沖擊時,一些夕陽產業(yè),生產力低于平均水平的企業(yè)以及許多本身存在“基礎病”的市場主體可能遭受的沖擊更大。我國應建立起一個進退生死、優(yōu)勝劣汰的機制,把“破壞”轉化為“創(chuàng)造”,營造新的環(huán)境。
蔡昉表示,進入新發(fā)展階段,就會有新的挑戰(zhàn)、新的機遇。但是能不能抓住機遇,歸根結底在于我國能不能轉變轉換經濟發(fā)展模式,同時轉變研究范式、理念。
在他看來,供給側、需求側兩側改革現在需要同步、互補。在供給側,我國需要保障生產要素供給,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,實現潛在增長能力的穩(wěn)定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。在需求側,必須保證社會總需求,特別是消費需求來支撐潛在增長率。應推動農民工落戶的戶籍制度改革,我國有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(yè)轉移出來,形成勞動力供給。而增長勞動力供給可以改善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率,同時形成新的中等收入群體,大幅度擴大消費內需。